名列全球第三大運河,溝通北海及波羅的海的德國基爾運河(Kiel Canal)昨天(8/29)因一條貨輪"ELSE"由海入河時”忘了”拎領港,船長直直地撞上了運河的閘門,一個航行員(Navigator)一時的疏忽,重創了歐洲重要的航運孔道.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w.chinese.traditional/videos/435826837226523/?v=435826837226523
德國的北海-波羅的海運河(Nord-Ostsee-Kanal), 位於德國北部的基爾運河,西南起於易北河口的布倫斯比特爾科克港,東北至於基爾灣的霍爾特瑙港,橫貫日德蘭半島,全長53.3海里 ,是連接北海和波羅的海的重要航道,故又名「北海-波羅的海運河」。基爾運河的開通極大地縮短了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的航程,比繞道厄勒海峽-卡特加特海峽-斯卡格拉克海峽減少了370海里。
德國修建這條運河,原為避免軍艦繞道丹麥半島航行,建成後,北海到波羅的海的航程縮短了756公里之多。在商業上,現為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最安全、最便捷和最經濟的水道。1907年開始對河床進行拓寬和加深工程,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幾周完成,已能通行大型艦船。
雖然是100年前的事情了,然而時至今日這條運河仍然可以發揮同樣的作用,而且從每年通航超過65000艘船隻的(其船舶通航總量超過總量巴拿馬運河加上蘇伊士運河的總和)情況來看,基爾運河的意義更是不凡。德國政府也多次對這條運河進行拓寬和加深。
當地時間今天上午5點後不久,今天 早晨,“ Else”船在基爾運河的基爾-霍爾特瑙船閘發生碰撞。
“ELSE”號沒有登上運河領港,就通過了領港站的位置,並從外面撞到了北邊運河的閘門上。船首鑽進金屬結構,船被困了大約六個小時。
同時,基爾-霍爾特瑙水路和航運辦公室負責人DetlefWittmüß表示,這艘貨輪被拖走了,但閘門不能再用。目前還不清楚事故可能如何發生。根據維特穆斯(Wittmüß)的說法,潛水員現正在檢查損失情況。除非另行通知,否則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只有一個閘道可用,
這與7/25日一艘20萬噸的散裝船Wakashio在模里休斯擱淺而重創當地聯合國文教組織劃定的生態保護區一樣,一個Navigator一時的疏失,對全球都可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.